首页
首页 > 国内 > > 详情

世界最新:知乎,怎么就成了看故事的地方?

2023-01-18 07:08:00来源:锋潮评测

「知乎永久封禁 1888 万彩礼作者账号」的话题,一度占据微博热搜。

关注新闻的盆友,可能已经听过 1888 万彩礼事件了,很吓人。

更惊悚的是,事情还是假的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熟悉的套路。。造谣上一波热搜,辟谣再一波。

受到精神污染伤害的,只有我们无辜吃瓜网友。

不清楚 1888 万彩礼事件的盆友,机哥简单介绍下:

起因是在知乎上有个回答说,他江西女友一家人,要求他给 1888 万彩礼和各种奇葩条件。

没有任何其他佐证,就只是文字描述。

但由于文字内容过于劲爆,话题过于对立,迅速在网上发酵,甚至还传出当事人更具体的信息,有板有眼的。

然后,消息迅速迎来反转。

当事人发表致歉声明,说全篇都是编的。知乎官方也对此做出处理,宣布会永久封禁该账号。

对于事情本身,既然它是个谣言,机哥就不多作评述。

可是大量因这个谣言而吵过架的网友们,恭喜你们,又浪费了人生中宝贵的 N 分钟。

精神伤害增加一万点不说,对彼此的刻板印象,可能比门口老树上刻的痕迹都要深了吧。

机哥更想探讨的是,经过一次又一次反转,众多网友都打心底感叹:

知乎,怎么就成了看故事的地方?

知识问答社区氛围转变的萌芽, 或许从「提问方式」开始,就悄悄埋下了。

最开始那两年逛知乎,看到大佬们在问答中交锋,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高大上。

现在点开知乎,看到大部分问题描述,就已经想要皱眉头。

夹带情绪、过度预设、有意引导...提问的点,好像已经歪了。

就拿 1888 万彩礼谣言中,造谣者回答的问题叫:

不觉得这个提问本身就怪怪的吗?

这种一看就知道,会收到无数个充满主观情绪答案的问题,不正是大型(情感/狗血)故事收集器吗?

从提问方式就开始了,难怪在回答区,会看到那么多故事啊。

更直接的提问方式已经出现,经常逛知乎的朋友可能碰到过:以 xxx 开头写小说类型的提问。

层出不穷、题材多样。

相关提问数量爆发到,可做成专题的程度。

更可怕的是,这类问题的回答数量,是成百上千计的。

看,都奔五千回答数去了。。

好吧,虽不愿意承认,但「编故事」这套,似乎在知乎很行得通啊。

「知乎式提问」的 bug 聊完了, 该聊聊回答区的问题了。

知乎作为平台,陆续有完善规则。

比如在回答中,添加了创作声明提示。如果我们在看某个回答之前,带图中标记的,就别太认真,看个乐子算了。

有些回答,一看就知道是编的:

而有些就真的挺隐蔽,难辨真假:

此时,创作声明就显得很有必要。

另一种创作声明的情况,包含在「盐选专栏」里。

没错,就是你知道你看的回答是编的,但你需要为它付钱。

有盐选栏目创作者直言,自己在盐选里发表的文章,「就是在写小说」。

写,写小说。。

这时候机哥再回过头去看那些离谱提问后面的标签,一切都能解释通了。

不知道的,还以为穿越到网文频道。但,这里真是知乎。

点开知乎 App 的会员界面,网文感更重。

「故事」栏目的优先级,竟然在「知识」栏目之前。

知识栏目里都有些啥,机哥也顺便放上来,大伙自有评鉴。

反正以上内容都是会员专享,付费观看。

So,要是你再从知乎上看到图中这些回答,别再觉得惊讶。

创作而已。

创作没问题,写小说编故事也没问题。

问题在于,看回答的人,跟编回答的人,没想到一块去。

有盐选作者反思说, 如果编造的答案,影响到真心求答案的人,「属实不妥」。

搞得有些网友现在看到「盐选」二字,就不太想看了。

当然盐选里不仅仅有小说,还有其他知识付费内容,所以自有它吸引力所在,总会有人乐意为它买单。

但不可否认的是,在盐选里写故事、编小说,是知乎创作者们获取收益的方式之一。

这,会不会是知乎上故事略显泛滥的助推力?

其实无论是回答者主动标上「包含虚构内容」,还是平台提示以下内容需要付费观看,这类编故事都属于亮明牌操作。

我们面对这类操作,至少还有一丢丢选择权。

更让机哥担心的, 是那些隐秘性更强的答案。

不为让你充会员看故事,单纯为了博眼球、引战,甚至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......

就像今天被封的 1888 万彩礼。

就像以往爆出的,「拥有上百种人生」的知乎神人。

有个叫王路飞的知乎用户被网友扒出,TA 回答过上百个问题,每个回答中都有不同身份,人生经历属实丰富。

自称跟黄渤谈过项目,在北京卖过菜,在长沙木材厂打过工,还当过运动员参赛......

“王路飞”动态中倒数第三个回答,已经开始抽象整活了。

经过无数真假难辨的「个人经历分享」捶打之后,机哥现在都觉得,如果有答主在正式回答之前,先捎带一句「真实性不确定」的话,已经很善良了。

从编故事类型回答开始,浏览体验感崩塌是全方位的。

在推荐界面,短短一分钟内,刷到两个跟保护眼睛有关的提问,推荐回答都是图文并茂的,喊你去吃叶黄素的内容。

你说它不真实吗?它又写得有板有眼。你说它真实吗?又觉得哪里不对劲。

如果你逛久了,说不定能像机哥一样,练就半双火眼金睛,跳过一些可能注水的回答。

网友们同样有反套路妙招,有人看多了黑客小故事,总结出模板:

还有人在知乎上建收藏夹,主题是收集自认为疑似编故事的回答。

真·勇士。

有位网友解释了自己创立收藏夹的初衷,都快把我看哭了。。

吃瓜网友能有什么坏心思呢,坏的只是蓄意编故事带节奏的人。

还有人选择正面刚,就在知乎热门话题「穿越者」的回答里。

这种提问简直为开脑洞创建无限空间,那么不靠谱的回答自然多一些。

机哥没想到的是,大伙顶到最高的回答,竟然是最靠谱的(之一)。

由此可见,很多网友都被练出辨别能力来啦。

但辨别能力是一回事,平台内容能不能更靠谱,是另一回事。

其实我们今天仍能在知乎上看到不少大牛,在进行有价值的讨论。

只不过跟知乎最初邀请制那会儿的内容含金量相比,现在更显得花花世界迷人眼一些。

变化,早已有迹可循。

在 1888 万彩礼事件的知乎官方回复中,又提醒了机哥一次。

知乎小管家表示:在知乎,有无数知友分享「知识、经验和见解」。

但我们实在没法忘记,很久很久以前,知友们分享的,只有「知识」而已。

最初的知乎神回答教会我们,保持理性、提出观点要有理有据,切莫对事物武断贴标签。

而现在,知乎氛围却被网友做成梗图......

千万别让这张图,真的成为知乎标签啊。

图片来自网络

标签: 一看就知道 有板有眼 获取收益

上一篇:
下一篇:

资源

课程

上海新增一名本地确诊病例